2022-10-01 15:10:02
林彪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二十二年的革命战争中,是当仁不让的一名卓越将帅。他的升迁速度在国共两党内都属罕见,他在军事方面的指挥才能不仅得到了国内两党派人员的普遍认可,就连国际社会也对他赞不绝口。
可惜林彪后期走错了路,又在1971年发生意外而身亡。一向温文尔雅的周总理因林彪去世的消息在人前失声痛哭,引起了人们的不解。周总理当时只说了六个字,饱含对林彪一生事迹的复杂情感,却作出了对林彪最公正的评价。
周总理和林彪合影
林彪早年的革命经历同党内许多名将一样,从少年时期接触革命、组织进步运动而考入黄埔军校,从而开始征战疆场、威名远扬的军旅生涯。
与众不同的是,林彪生性内向寡淡,如非必要从不与人聊天闲话,只对军事和战争感兴趣,又因为性格问题而催生了不少敏感的小心思。
就读黄埔军校期间,林彪正在课堂上做惠州攻坚战的详细解析,被路过的校长蒋介石听到,注意到了自己这个从不起眼的学生。林彪对于攻坚战斗的细节和作战分析让蒋介石佩服不已,随后便让他到校长室与自己谈话。
黄埔军校
只是林彪一向沉默寡言,除了在战事上连绵不绝迸发的灵感外,林彪几乎从不多说一句废话,让同样秉持“言多必失”信念的蒋介石有种碰了软钉子的挫败感。
蒋介石正在校长室对林彪许以高官厚禄等诱惑时,卫兵却突然敲门进来,声称汪精卫前来,需要他尽快前去接待。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的校长期间,汪精卫在国民政府内的职务和地位都高出他许多,蒋介石只能中断谈话,强忍不快离开校长室。
而自尊心敏感的林彪却对蒋介石的行为产生了芥蒂,对他此前那些虚与委蛇的话也不放在心上,间接推动了林彪与蒋介石走上不同革命道路的步伐。
蒋介石
林彪在黄埔军校入党后担任3连党支部书记,后来跟随叶挺参加了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又辗转跟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被毛主席注意到他在军事方面的特殊才能。可以说,林彪见证了毛主席军事思想的逐渐成熟,也是这个思想最佳的实践者。
林彪内向的性格对他研究军事策略是有一定助力的。1929年春天,刚满21岁不久的林彪就成为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红一军团成立后,毛主席让林彪担任了战斗力最强、战功最大的红四军军长。
当然,这个决定是中央军委经过讨论决定的,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红军其他领导和将领对林彪才能的认可。
军委会议
24岁时,林彪已经成为红一军团的总指挥,放眼整个中国革命界,能够在如此年轻的年纪做到如此高成就的仅有林彪一个人。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夜以继日地“围剿”,林彪充分发扬毛主席军事思想的精髓,一次又一次地挫败敌人的嚣张气焰,因能征善战而成为红一军团出名的高级指挥员。
长征之前的林彪担任过中共苏区的中央局委员、中革军委的委员和中央执行委员,长征期间的数次重大战役指挥,都离不开林彪的影子。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称赞林彪是“战争之鹰”。
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
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北方红军被改编为三个师,林彪担任115师师长,打出了中国军民反抗日寇的第一场重大胜利——平型关大捷。被日军吹嘘为“名将之花”的阿部规秀在这一战中被炮弹炸死,日本素来有“钢军”之称的精锐第五师遭遇重大打击,统帅林彪之名传遍天下。
蒋介石亲自通电全国,对林彪进行嘉奖,私下里却对身边人感叹自己损失了一员大将。
好景不长,林彪在吕梁山区开辟革命根据地时被阎锡山的哨兵误伤,直接打穿了他的肺叶和脊椎骨,留下了终生不愈的神经紊乱疾病,也影响了林彪本就不开朗的性格。
组织上考虑到林彪的伤情,让他在抗大军校担任校长,暂时退出前线,却没能改善他的后遗症,批准其于1938年冬天前往苏联治病。
八路军时期的毛主席和林彪
林彪在苏联呆了将近四年的时间,一直潜心研究外国的军事著作,并因国内战场上打出来的名气得到了斯大林的重视,受邀参加苏联高级军事会议。他在会议上与苏联众多将领截然不同的观念被事实证明,震惊了所有苏联军官。
1942年元旦,美、英、苏、中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成立反法西斯联盟之后,国内的国共两党也就新的抗战形势有了更进一步的考虑,准备通过双方最高领导人的会面达成国共问题的进一步解决。
1942年8月,蒋介石率先约见了身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周总理,表示自己将要到西安去见毛主席。毛主席对蒋介石难得愿意正面解决国共两党共同抗日的局面十分开心,迅速回电答应了此事,表示自己愿意到重庆与蒋介石谈判。
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给蒋介石的电报
周总理却对蒋介石出尔反尔的性格有些担心。为保万无一失,周总理最终提出由一位代表替毛主席到重庆参与谈判。
考虑到谈判所需代表在中央的重要性和作用,周总理选中了刚刚从苏联养病回国的林彪。林彪是黄埔军校四期学生,而蒋介石一向重视黄埔系,国民党政府内部很多高级官员都曾经是林彪在黄埔军校的同学。
林彪回国之前,曾有传闻苏联领导人对蒋介石提出用15个师交换林彪,只是林彪根本不可能听蒋介石的话,这个交易自然也没有达成,却彰显出了林彪身上携带的号召力,对谈判十分有利。
抗战时期的毛主席和林彪照片
传闻是否属实我们不得而知,即便真有其事,蒋介石也不一定舍得将林彪送出去。他在9月11日的日记里曾经记载:“共党林彪之不来,何耶?”后来接到朱总司令和彭德怀发来的电报,称林彪将于近日动身前往重庆,蒋介石高兴地批示了一个“可”字。
林彪抵达重庆后,便作为中共方面的全权代表与蒋介石进行谈判,内容关涉八路军与新四军迫在眉睫的枪支弹药和编制问题,尤其是皖南事变中被蒋介石使计陷害的新四军。
林彪在重庆期间,也广泛拜访了国民党高层和他在黄埔军校的故交,就像毛主席后来参加重庆谈判时那样,以共产党人包容的胸怀结交任何有可能的助力。
林彪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
蒋介石对此乐见其成,不过他的目的是把林彪拉到自己的阵营。他特意派出了胡宗南和戴笠等人对林彪进行拉拢,只是戴笠之后提交的报告中说林彪此人意志坚定,无法与之为伍,而林彪哥哥同为共党的结论也让蒋介石放弃了这一打算。
林彪离开重庆之前,向蒋介石提交了我方的谈判报告书,蒋介石看完对身边的何应钦感叹说:“黄埔军校的师生,是我最重视的人才,倾注了我毕生心血,但周恩来、林彪这些有才华的人怎么都到共产党里面去了?”
蒋介石
蒋介石发动解放战争后,中央把林彪调到东北这块必争之地,听闻消息的蒋介石感叹了一句“从此东北无宁日矣”,又在手下的将领都不敢到东北与林彪作战时大发雷霆。
林彪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歼灭了国民党军队47万余人,把东北部队从13万扩大到100多万,使蒋介石在部下面前再次感叹自己这个校长没能留住林彪。
毛主席说过:“林彪的部队,壮得厉害”,他领导的四野是全国五大野战军中实力最强的一支部队,从全国的最北部打到海南岛,解放了大半个中国。
毛主席和林彪
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林彪指挥其中两场,通过大兵团作战充分彰显了自己的军事才华。缺席抗日战争的四年时间并没有影响他的军事战绩在人们心中的影象,他依然是新中国大名鼎鼎的开国元帅。
1950年海南岛解放后,林彪再次因身体问题前往苏联休养,曾经提出要用15个师换林彪的斯大林热情接待了他,并对他高度赞扬了一番。
宴会中,斯大林突然问林彪:“林彪同志,如今中国已经和平了,而你才43岁,失去了军人的用武之地,不感到可惜吗?”
林彪的回答十分简短:“一切都是为了和平,中国人天性爱好和平,军人也是”。
林彪在苏联
这句话赢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林彪在苏联最高领导人面前展现了一名中共党员纯洁的信仰和一位爱国主义战士以战促和、维护和平的决心。
可惜,新中国成立后的林彪走上了歪路。
1971年9月13日林彪意外身亡,消息很快传到了国内,在确认了林彪意外去世的消息后,整个大厅内的人都不发一言地走了出去,纪登奎也转身准备离开,却在门口听到了一声撕心裂肺的痛哭。他震惊地转过头,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这哭声来自于从容镇定、山崩不乱的周总理。
周总理和林彪
自从进入中央工作以来,纪登奎对周总理的印象一如传闻中,举止文雅、镇定从容的周恩来时常令人想起江南岸边的杨柳,无论多么复杂的外交局势还是错综繁乱的国家事务,周总理偶尔会紧锁眉头,却从没有慌乱失控过。
纪登奎犹疑着走过去,不懂周总理怎么会因林彪的死亡而痛哭。他磕磕巴巴地问了出来,双肩颤抖面对墙壁的周总理缓缓地转过身,只是喃喃自语一般地用沙哑的声音说了6个字:“你不懂,你不懂!”
林彪和周总理有着名义上的师生之谊,周总理亲眼看着他从南昌起义时的一名小战士成长为共和国的元帅,两人交往几十年来,在革命道路上深入探讨过无数次中国的未来和人民的发展。
如今林彪去世,周总理的内心是十分复杂的。
周总理和林彪
无独有偶,当林彪去世的报纸传到台湾海峡的另一侧时,年迈的蒋介石也不由抬头望天,顺着眼角也流下了两行热泪。
后来,周总理总结了对林彪的评价:“不能说林彪早先的思想和他以后的思想是一样的,我们对他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要历史地、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周总理的认知是客观而公正的,他在对待林彪的问题上展现了共产党人一贯的辩证思维和公正立场,后人对林彪的评价也应该遵照事实本来的样子,从不同时期和背景对他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