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0 19:50:53
有一种剧情,是不断反转,永远超出预料。
近日,美国10月CPI数据出炉,同比上涨7.7%,低于预期水平。美股三大指数全线高开,随后持续走强,欧洲股市也集体大幅拉涨。
巧合的是,11月11日,央行、银保监会联手出台金融新政,《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长长的文件,被各大媒体亲切地称为“金融16条”——就像麻将桌上的海底捞,要条子,偏偏就是条子。
多么的天遂人愿啊!
事实上,从去年恒大发出第一声哀嚎之后,关于放松房地产金融监管政策的呼声,就不绝于耳。推演宏观大势,最大程度打开救市工具箱,已在多数人的意料之中。但憋出这样一个大招,几乎涉及到当前地产业全部金融问题和金融产品,比如开发贷、债券融资、信托融资、并购贷、保交楼、房企纾困、贷款展期、建筑企业贷款、租赁融资、个人房贷和征信等,还是大大出人意料。
深解《通知》全文,其及时性、系统性竟让人扼腕叹息:原来地产业遇到的金融困境,竟如此之深之广,房企、购房者、地方政府、银行、信托,无一不在风险之中。
一个绳上的蚂蚱,谁不愿一起松松绑?且看全面松绑的政策组合拳,多么的正中下怀:
一是文件要求稳定房地产开发贷款投放,特别要求“对国有、民营等各类房地产企业一视同仁”;金融机构合理区分项目子公司风险与集团控股公司风险,按照市场化原则满足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前提是保证债权安全、资金封闭运作。同时支持项目主办行和银团贷款模式。
二是支持个人住房贷款合理需求,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同时鼓励依法自主协商延期还本付息,其中重点提到因疫情住院治疗、隔离,或停业失业失去还款能力的个人。
三是呼吁各银行和银保监系统,支持开发贷款、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合理展期、调整还款安排。具体为:从11月11日起,未来半年内到期的,可以允许超出原规定多展期1年,可不调整贷款分类,报送征信系统的贷款分类与之保持一致。
四是鼓励信托等资管产品支持房地产合理融资需求。这一点在过去的文件和口径中都很难看到,因为信托是民营房企使用较多的金融产品。
五是支持国开行、农发行等开发性政策性银行,为房企提供“保交楼”专项借款,但要求借款主体经监管部门复核备案,资金封闭运行、专款专用,且只能用于已售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目的是保交付。
六是保交楼的配套金融支持。针对获得前述专项借款支持的项目,提供新增配套融资,这不仅涉及购房者,化解未交楼的个人住房贷款风险,还涉及资不抵债项目,如剩余货值能覆盖专项借款和新增配套融资,或能明确还款来源,鼓励金融机构提供新增配套融资支持。
七是做好房地产项目并购金融支持。鼓励商业银行稳妥有序开展房地产项目并购贷业务,重点支持优质房地产企业兼并受困房地产企业项目。
八是积极探索对受困房企的市场化支持方式。对于部分进入司法重振的项目,金融机构可按自主决策、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原则,一企一策协助推进项目复工交付。
九是两部委开出了“免责条款”。从11月11日起,半年内,银行向专项借款支持项目发放的配套融资,在贷款期限内不下调风险分类;债务新老划断后,承贷主体按合格借款主体管理。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对于新发放的配套融资形成不良的,相关机构和人员已尽职的,可予免责”。
十是银行“两道红线”松绑,延长政策过渡期。2020年12月31日,央行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给银行发放房地产贷款划出了“两道红线”,而本次《通知》提出,对受疫情等客观原因影响、不能如期满足“两道红线”要求的银行,由央行和银保监会派出机构做评估,合理延长其过渡期。
看起来林林总总,有些可谓石破天惊,但仔细一品,堪称剧情大反转的,其实就是重新定义了非常时期的四大关系:
一是银企关系。某种意义上说,屁股决定脑袋是普遍的真理。如果一边高喊松绑,一边要求金融机构高危担责,松绑政策也自然成为一纸空文。而这次,不仅放大了监管尺度,还给了相关机构和人员一定的免责条件,真正意义上,让金融机构和房企站在了相同的立场,让攻携手共赢、共度时艰成为可能。
二是国企民企关系。国企有资源,民企有效率,两大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一度成为行业资源、红利的竞争者,尽管自发合作也颇为普遍,但只要二者在获取土地、资金等最基本生产资料上的差别性待遇没有改变,二者就很难公平竞争、平等合作,人格依附和暗自较劲就永远存在。这次在最为重要的开发贷上,一视同仁,则让兄弟之间真正成为少有罅隙的同路人。
三是买卖关系。最为紧要的是保交楼,这次明确为房企提供保交楼专项借款和新增配套融资,这更大程度上保障了购房者的基本权益,为买卖关系构筑了安全底线,从而缓解了买卖双方的潜在对立,让供求两欢、供求两旺有了起码前提。
四是同行关系。重点支持优质房企兼并受困、出险房企项目,昔日土拍对头,今日白衣骑士。在买买买与卖卖卖之间,看似你情我愿,其实大手一挥已将房企化成两大阵营——并购和被并购。可以说,一场大博弈、大淘汰、大出清的行业戏码即将上演。
可以说,四大关系的彻底改变,才是整个行业剧情的最大反转。
其实,在全面系统的“金融16条”之前,央行早已布局“三支箭”(信贷、债券、股权三大融资主渠道)纾困民企。据说,第一支箭成效显著,普惠小微贷款四年扩容超3倍。
刚刚放出的“第二只箭”,也颇引人瞩目。11月8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释放了“第二支箭”的利好消息:由央行再贷款提供资金支持,预计可提供约2500亿元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后续还有望扩容。
此箭一出,地产股债连涨3日,前50强房企总市值累计上涨约3071亿港元。其中,旭辉控股累计涨幅超125%,碧桂园涨59%,龙光集团涨52%。
究其威力,有专业人士给出了解读。所谓“央行再贷款”,意味着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购买了房企的债券,可凭借购买凭证,以很低的成本去央行借到一笔等额资金,这能较大程度打消金融机构的疑虑。此外,“第二支箭”发行产品除了偿还项目类贷款、偿还中票等境内直接融资等常规用途外,还可用于偿还外债。
甚至有论者认为,“第二支箭”利好的释放,是民营房企信用状况的拐点——有央行间接兜底的房企债券融资,在很大程度上提振了资本市场、购房群体对民营房企履约能力的整体评估。
然而,就连地产债机构投资者,对这只箭也表现得较为谨慎:钱能不能真的流到优质民营房企,还是要看金融机构怎么做!
说到底,箭矢是有限的,射程也是。区区2500亿,对整深陷现金流困境、总负债20多万亿的中国地产业来说,只能算杯水车薪。让一些龙头房企,在困厄之中昂昂头带动一下市场,是可能的,但要真正让市场重新热情起来,远非几支箭就可办到。
那么,有限的神矢,到底能射中谁?这是又一个悬念。就像那么多出险房企,到底谁会侥幸获救,谁会身首异处,也许需要我们等待下一次剧情揭晓。
也许,这几天,很多人都在解答一道题:金融16条+第二之箭=?
这不是斯芬克斯之谜,但足以让人困惑。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地产股受力反弹,媒体人、地产人奔走相告,售楼部却并没有立马火起来,甚至一点迹象都没有。
最喜剧的是,一家被“第二之箭”射中的头部房企,股市闻风而动,问售楼部怎样,却被答复道:都关着门呢?
当然可以说,楼市低潮期的剧情过于拖沓,与不断反扑的疫情有关。可是,持续大半年的购买力萎缩、信心不振,皆由一疫情所起?
第一口锅是社零消费。现在第二口锅又来了。潜伏期只有两三天的奥秘克戎,无论如何不会背这“第二口锅”了。
事实上,在利好政策面前,购房者似乎已习惯性地保持某种矜持——就像被押着上路的流民,被松了绑,手还习惯性地背在后面。他们丝毫不敢造次,深怕被再次捆起来。
这种心有余悸,想必是每个韭菜家族都会有的心理——曾经的阳光和灌溉,是多么的美好,而手起刀落的瞬间,又是多么的干脆。
难怪乎,当有购房者,欣闻史上最大胆救市政策“金融16条”之后,第一反应是:趁这波行情,赶紧将挂着的房子卖掉。这种出逃心理,其实是一种财富保卫。
倘若许多踌躇良久的购房者,趁热入市,也是一种增值预期下的铁血行动。
当机会终于来临,不管买进还是卖出,只要流动性足够,一起都是最好的安排。
其实,如果我们笃定,所有的努力,目标只有一个——放之全行业,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放之全社会,稳增长、稳民生、稳就业——那么,重拾信心和热爱,并不那么难。
可以预见的是,就在“金融16条”和“第二之箭”落定之前,两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打响,一个是金融资源争夺战,一个是全民财富保卫战。
不确定的楼市,有着确定的战争。
金融16条,条条通罗马;神奇爱之箭,箭箭中靶心。倘若此,让众多房企合理受益,让普罗大众雨露均沾,有理由相信,无论刚需改需、一改再改,所有进退维谷的购房者,都会自觉维护家庭信誉和财富增值预期。
至少,他们绝不会断供、观望到底!
那么,当烂尾潮、断供潮、失业潮、破产潮,渐渐退去,楼市热情自然会神奇般恢复。
主编:阳德鸿
责编:李容飞
排版:伍月五
作者:锦丰堂主